“合纵连横”整合医疗资源 探索分级诊疗

    近年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合纵连横”整合内外部资源,在瞄准大型公立医院疑难重症诊治功能定位的同时,帮助基层提升服务能力,将患者留在基层,探索出了分级诊疗的另一条道路。 
  新华网沈阳2月27日电(记者白涌泉)分级诊疗作为医改的全局性工作,被认为是解决医疗短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合纵连横”整合内外部资源,在瞄准大型公立医院疑难重症诊治功能定位的同时,帮助基层提升服务能力,将患者留在基层,探索出了分级诊疗的另一条道路。
  横向整合外部资源 建立医疗联盟 
  远程医疗,是推动分级诊疗的一种新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机构因设备缺失而留不住患者的尴尬局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功能室,“您有一份新的报告”随着电脑语音播报提示,心功能室主任黄丽红走到电脑旁,点开从大连庄河兰店乡王红梅诊所传来的一份心电图。黄丽红告诉记者,经诊断,这名患者极有可能患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作为区域单体规模最大、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三级甲等公立医院,2014年,大医二院经过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以自主自愿为原则自发牵头筹建了辽南地区首个医疗联盟。 
  目前,周边14家县级医院及民营医院成为紧密层成员,15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门诊等基层医疗机构成为项目层成员。形成了纵向贯穿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横向覆盖急诊急救、疑难重症、健康管理的多维度三级联动新型医联体。 
  多点执业,是合理促进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通过与紧密层成员单位建立医师多点执业关系,2016年,大医二院共计派遣100余名副高以上专家定期前往成员单位共计出诊300余次、完成手术100余例,推动了联盟内部高水平专家资源的自由流转。有效带动紧密层成员单位诊疗水平的快速提升。 
  纵向整合内部资源 不断强化自身“本领” 
  分级诊疗并不能一蹴而就,需久久为功,这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赵作伟表示,破解分级诊疗难题首先需从“练好自己的本事”入手,只有三甲医院有了更强的实力,基层诊疗中心才会积极与大医院进行主动的建立转诊。 
  疾病诊疗的精细化与精准化,是提升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的主要表现之一。通过“纵向深入”细化出107个亚专科及方向,使疾病诊疗进一步向精细化、精准化发展,重点手术由2013年的6862增至2016年的10318,增幅达50.4%;一级护理天数由2013年的13191增至2016的28735,增幅118%。 
  随着内部资源不断整合,医院所接收患者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以外科为例,需副主任医师以上组织实施的三四级重大手术,已占转诊的绝大部分,一级护理护理的重疾患者在逐年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病科室的病床数逐步减少,移植等代表先进医学水平和先进技术科室的病床数逐年增加。大医院治“大”病,小医院治“小”病的分级诊疗格局正在形成。 
  破解基层服务水平不足 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大医院不愿意改与基层诊疗服务能力不足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两个最大难点。”赵作伟表示,分级诊疗真正的形成,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二是使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在自愿基础之上建立的医疗联盟,真正能够让患者感觉到治疗的延续性。 
  由于联盟不属于政府“拉郎配”式的强制性结合,相互之间不存在产权及人事隶属关系,大家“志同道合”走到一起。行政上,既尊重医疗机构的自主意愿,同时也符合区域医疗资源整体规划,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指导;技术上,通过“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方式带动县区级及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真正将患者留在基层,为基层患者提供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信息上,通过建立区域性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上下转诊信息畅通。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赵作伟分析指出,以自愿性建立起的医疗联盟,无论对于公立大医院还是基层诊疗机构,积极性很大。一方面更多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在基层就能解决。另一方面大医院可以通过吸纳优质病源,提高诊治疑难重症能力,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认同感,使得大医院小机构达到共生共赢。(来源:新华网,2017年2月27日)